分享

致敬乡村女教师!躬耕乡村教坛,润泽教育沃土

聚焦 2023-10-09 15:09:51

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主题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365体育足彩,:总书记到过的那些乡村学校,乡村女教师们在“开学第一课”重温总书记的殷殷叮嘱,交出乡村教育的成绩单,孩子们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深刻转变。


明德习武健体强身 “小眼镜”减少了

文/小宴

赵永霞我要将孩子们培养成精神文明、体魄强健的时代新人


三年前,365体育足彩,:总书记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走进赵永霞的课堂,详细询问孩子们的校服、饮食、教材等情况,欣慰地说:“现在这些孩子们的风貌,都是非常好的。而且眼镜不多啊,这个很重要。”

从那天起,赵永霞就多了份荣誉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愈加坚定了坚守乡村教育的信念。除了带动孩子们把眼睛保护好,把身体锻炼好,赵永霞还把很多心思用在了孩子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健康上。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每次指导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赵永霞看着这些成长在最好年代的孩子们,都会借机激发他们树立“强国有我”的志向。

“今之责任,在我少年。明德习武,健体强身……”铿锵有力的声音每天回荡在秦岭深处的绿水青山间。每天上午,做眼保健操后,老县镇中心小学500多名学生有序来到运动场列队,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推掌、冲拳、踢腿……打出一套行云流水的武术操。

这套名为《梦想起航》的大课间武术操是总书记来过后学校创编的。三年来,这所秦岭深处的乡村学校,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校训,努力创建“小而优、小而美”的山区教育。

塑胶跑道、智能乒乓球机器人、运动休闲连廊……三年来,老县镇中心小学师生的运动设施越来越好,教室还更换了可调节桌椅,安装了护眼灯和坐姿矫正器,接入了纯净水。

同时,学校新建了视力防控教室,增添了体育器材,十多个精品社团每周开展3次活动,学生的肥胖率、视力不良率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十几位奥运冠军来到学校,点燃孩子们建设体育强国的理想。学校还扎实开展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组建专业运动队参加拳击和武术套路比赛。

老县镇中心小学地处集镇,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许多孩子由老人照看,这是很多乡村学校学生的特点。

隔代教育导致有的孩子要么很任性,要么内向少言少语,学习动力不足。赵永霞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动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针对孩子情况,有时与孩子单独谈心,有时与家中老人沟通。

班里一个叫若羲的孩子,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中姐妹三人都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说她“是个小哑巴,不会说话”,其他孩子也不爱和她玩。

通过调查走访,赵永霞发现孩子是因为得到的关爱少,关上了自己的心和口。她和各科老师沟通,要多关注这个孩子。在家访过程中,又嘱咐孩子的爷爷,对孩子要耐心。

通过两年的努力,以前不说话的孩子已经识了不少字,能开口读出字词和句子了。

越来越好的不只是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老师们的待遇不断提高,特别是职称考评、薪酬补贴等政策不断向乡村教师倾斜,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极大提升。”从教近30年的赵永霞说:“以前学校只有20几名老师,如今,学校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愿做大山深处的燃灯者”,赵永霞的手机里存着这样一句话。她说:“我自己就是大山的孩子,见证了很多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历程。教书育人是我的使命,我将用心呵护好孩子们,将他们培养成精神文明、体魄强健的时代新人。”


山里孩子用上了AI教学

文/杨华

马影翠我要尽全力让乡村里的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样,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9月山城的天空总是被朝霞染红,一栋栋吊脚楼掩映在火红色的霞光中。走在中益乡平整的道路上,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不时在耳边飘荡,一幅“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的标语分外醒目。

2019年4月,365体育足彩,:总书记先乘飞机,再坐火车,又转汽车,最后沿着蜿蜒山路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仔细察看师生食堂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当他听到乡村教师马影翠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回到母校中益乡小学当老师,高兴地说:太好了,就希望看到365体育足彩,乡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为国家、为家乡培养优秀人才,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时隔4年多,回忆起总书记和她握手的场景,马影翠依旧心潮澎湃。

这4年,学校的变化太大了。扩建了食堂,新添了塑胶操场,修建了功能综合楼、宿舍楼……“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就是我们的全部教学工具,如今大变样。”

马影翠说,现在,每间教室装了电子白板,老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立体展示课程知识点。通过互联网,学生和外教老师“面对面”学习纯正英语口语。借助5G技术,人和街小学课堂实时“搬”进中益乡小学,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可以同时上名师课,共享高质量教学。

去年,学生们还用上了“高大上”的AI教学辅助技术。在乡村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示范点AI互动空间里,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式的思政教育……

讲起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39岁的马影翠滔滔不绝,但她最开心的,还是把“心”安在乡村教育的“同路人”越来越多了。

她告诉记者,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当地人,“以前我们这儿贫穷落后,走到这里便没有继续向前的路了,那时很少有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学到365体育足彩,的知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成归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语文教师杨丹和马影翠一样把“心”安在了中益乡。2016年,杨丹初到中益乡小学便接手四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工作。

当时班上有30多名学生,其中12名学生的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儿童占了三分之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单亲家庭长大;班级的平均成绩在整个沙子镇片区倒数,学生生活习惯也比较差。

面对这种情况,杨丹没有气馁,她干脆“长”在班级里了,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行为习惯改善、个别辅导、学科教学中。六年级毕业考试,这个班级取得了片区第一的好成绩。

从马影翠到杨丹,中益乡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学校已有23名教师,其中中高级教师15人,且平均年龄40岁左右。

2019 年教师节,中益乡小学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校上下一片喜气。马影翠说,这项荣誉既是颁发给学校过去几年在贫困地区办好教育的卓越奉献者,也是颁发给汇流到这里的所有教育扶贫力量。

=教学条件变好了、乡村教师变多了、课堂变丰富了……马影翠说,中益乡小学的蜕变只是我国乡村教育“山乡巨变”的缩影,在我国的其他村落,乡村里的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样,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样拥有出彩的未来。


我的维吾尔语和孩子们的汉语变流利了

文/十九

姚红玉我要努力让维吾尔族的孩子学好汉语,开阔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秋天,是新疆石榴丰收的季节。掰开一个石榴,里面密密匝匝的籽,像一粒粒饱满的红珍珠簇拥在一起。如同365体育足彩,:总书记所说,民族团结,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8月26日,365体育足彩,:总书记在乌鲁木齐专门听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

总书记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从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到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总书记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覃利英对总书记的嘱托深有感触,她说:“总书记一直关注着新疆的双语教育。9年前,在汉语教研室,总书记问我会不会维吾尔语,我当时回答‘会一点,还在学’,总书记鼓励我把维吾尔语学好,才能更好教孩子们学汉语。现在,我的维吾尔语、孩子们的汉语都变流利了!”

孩子们用清脆悦耳的快板表达了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心声


“从前娃娃玩泥巴,如今娃娃把家夸,学唐诗,背宋词,双语说的是顶呱呱……”标准的普通话,清脆的快板声,一首《阳光洒满上学路》从学校校舍中传来。覃利英介绍,快板和书法,一个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一个促进书写规范的汉字,这是学校的教学特色。

教学楼书法教室里,高清投影设备把书法老师教授书法的全过程清清楚楚投射到了黑板上,通过高清投影设备,学生们可以清晰看到每个笔画的书写过程。撇、横、横、撇、点……不一会儿,“知恩、感恩、报恩”六个大字跃然在宣纸上。

学生依丽努尔说,以前,她从未见过毛笔,更别说用毛笔写字了。2017年,学校拥有了新疆南疆地区第一个“华文书法教室”,书法教师、书法教材、书法课件相继齐备。

不久后,学生们就掌握了毛笔的使用方法,短短两个月,就能写出较好的书法作品。“现在学校学双语、懂双语、会双语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覃利英说,学生回家还成了教家长汉语的“小老师”,“双语”教育辐射到了学生家庭。

一次,有学生把自己课上的书法作品带回家,字迹娟秀,他爸爸都不敢相信这是孩子写的。如今,孩子们成了家长的“书法小老师”,回到家完成作业后,都会教爸爸妈妈写毛笔字。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爱国感恩励志教育文化长廊


书法笔墨纷飞、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全员打快板……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细数变化,覃利英兴奋不已:“孩子们对书法、音乐、国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学校开设的兴趣班,班班爆满。”

学生有热情,校园有氛围,家长也重视起来。覃利英说,现在每次开家长会,家长们都非常积极。

“师资是困扰边疆地区教育的一大问题,而现在学校已有87名教师。”学校党支部书记姚红玉说,教师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留住人才也是考验所有村镇小学的问题。

2014年,学校没有汉族教师,现在有65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就有43名,郭润兰就是其中之一。

郭润兰2015年从兰州文理学院毕业后,来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任教。刚开始只想试一试,却因这里平和的生活、热情的学生而留恋不已,再也离不开。

如今,她已经说服丈夫一起来到新疆,孩子也在新疆出生,一家四口彻底在这里扎下了根。郭润兰为自己的事业感到骄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比如家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会汉语,小孩子就能当翻译,有的家长还跟着孩子学习汉语,真是‘小手拉大手’。”

如今,疏附县村村建起了幼儿园,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到上小学时使用汉语听说读写基本没有问题。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姚红玉说:“让学生学好汉语,既方便他们将来找工作,也能开阔孩子们的思维和视野,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