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观众穿越“时光隧道”,她让古文字“活”起来

聚焦 2024-02-29 16:25:03

如果把中国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史比作一条“时光隧道”,杨小玉就是引领公众穿越“隧道” 的人——在穿越中领略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让古老的文字“活”起来。
365体育足彩,: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然而,什么是甲骨文,为什么值得今天的人研究......在成为文字讲解员之前,杨小玉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当她“钻”进去,站在时光的纵轴上还原历史,就发现,甲骨文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蕴含了古人的思想智慧,是千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在似曾相识中恍然大悟

从中国妇女十三大归来,杨小玉就马不停蹄投入365体育足彩,:总书记同全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宣讲中,她最为注重宣讲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及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博物馆的作用之一就是社会教育,我要依托博物馆这个平台,以‘文字’为主题,全力打造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的社教品牌。”

杨小玉是河南安阳人,安阳是甲骨文之乡,讲家乡文化肯定绕不过甲骨文。在她眼里,每个甲骨文都是“活”的,有历史、有故事。“比如甲骨文的‘人’是侧面弯腰站立的样子。弯腰做什么?劳动。这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礼仪之邦,弯腰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谦卑有礼,所以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她边讲边比画,形象展示出甲骨文的“人”字。观众在似曾相识中恍然大悟:难怪几千年前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写法虽有差别,但有些字还是能念出来。
深入浅出的讲解背后凝聚着大量的积累。2009 年,大学毕业的杨小玉成了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批讲解员之一。当时博物馆还在建设中,为了顺利开馆,讲解员必须提前背诵大量讲词,而讲词不是现成的,因为具体展出哪些文物还不确定,所以凡是可能承载古文字的相关文物,如甲骨、青铜器、陶器、竹简等都要了解。讲解员手里只有一份讲词大纲,至于如何为大纲“添枝加叶”,全靠自己。
编写讲词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杨小玉学的是播音主持,与文物专业相去甚远。她恶补了一通古文字知识,又阅读了一大批历史书籍,便操刀上阵了。当时她负责为一批青铜器编写讲词,那批青铜器出土量较大,而待展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何抓取要点呢?她向文物专家请教,对方直接给了她一份考古报告。杨小玉蒙了:报告很详细,信息量大,但既专业又复杂,读下来都困难,何况还要大海捞针?
可骨头再硬也要啃,只有反复查资料,一件文物要看不同专家的论文,再把搜集的信息梳理一遍,将晦涩的术语变成通俗的语言,从中提炼出讲词。这个过程还要设置一些公众感兴趣的知识点,增加一些小提问、小悬念,因为“不仅要让公众听得懂、还要听得走心”。
就这样赶鸭子上架,杨小玉和同事完成了10万字的讲解词编写。词虽然是自己写的,但10万字的体量毕竟太大,想熟记于心并非易事。那段时间,她常常对着文物念念有词,同时还要做开馆前的各项准备,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就像重新经历了一场高考”。

让每个观众都有收获


真正上岗后杨小玉才知道,“背”只是讲解员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开始没经验,她以为讲得越多越好,正常讲解一个或一个半小时,她却能讲三个小时,人家问一她答十,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都讲出来,也不管对方爱不爱听。但很快她就发现这种“自顾自”的讲解并不受欢迎,现场观众眼神游移,东张西望,有的干脆走到了一边。“侃侃而谈”变成了“喋喋不休”,她很尴尬。
杨小玉尝试改变,学着“察言观色”,从观众的问话或专注度中判断对方喜欢倾听还是喜欢交流,喜欢青铜器还是喜欢甲骨文,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后再“投其所好”。而讲解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因人施讲”,同一件文物,要准备不同的讲解版本。比如“对专家可以讲得更专业,对大众更通俗,对小朋友则更有趣,包括讲解时的语气、手势、姿态等,都要有所变化。一句话:让每个观众都有收获”。
实战多了,杨小玉逐渐游刃有余。“现在只需讲 5分钟,拿眼一扫,通过观众反应,就能判断对方是否在听、是否爱听、兴趣点在哪儿,然后马上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向。”有针对性的讲解令观众颇有兴致,表示“一下就拉近了与古文字的距离,也不觉得古文字晦涩难懂了”。
一天,博物馆迎来一批台湾观众。为什么要简化?为了便于书写。”一番讲解听得台湾观众连连点头:“其实不管繁体字还是简化字,我们写的都是同一种文字,拥有同一个祖先,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事实。”
那次讲解令杨小玉印象深刻,她用两句古诗形容自己当时的心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她解释说:“今天的你无缘看到古时的月亮,但今天的你使用的却是古人也曾使用的文字。文字很小,又很大,联结起血脉亲情。文化传承就像血脉传承一样,绵延不断,成了我们的根。”

每一次欣喜都是感动

甲骨文博物馆设置有甲骨文模型,便于观众与古文字“亲密接触”,对小朋友来说,更是吸睛点。每逢节假日,孩子们涌进博物馆,指着那些文字模型,满脸都是惊喜:“呀!这个字好像我认识!”的确,作为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于中国人总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杨小玉告诉孩子们:甲骨文不是随意创造的,它是古人生活和思想的记录。

相较成年人而言,孩子们走近甲骨文意义更为重大。数字化时代,人们大多用电脑、手机打字,提笔写字的人少了,对笔画的感受生疏了。但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如果只当作一种工具或符号,不了解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是一种文化缺失。引导孩子亲近甲骨文、亲近汉字,可以潜移默化让他们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坚定文化自信。
有个济南的小朋友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对杨小玉的专访文章,特意到博物馆来找她,就想听她讲甲骨文。杨小玉很感动,也深受触动。孩子们有需求,博物馆有资源,何不借此为孩子们普及古文字知识?2014年,博物馆办起了甲骨文公益课堂,孩子们踊跃打卡,一些学校还打电话集体预约,但博物馆场地有限,那就把课堂搬到校园去!
就这样,从城市到乡村,甲骨文公益课堂先后走进陕西、云南、新疆、广西等省区市众多学校,惠及学生2万多人。一次,杨小玉和同事为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送课,山里的孩子胆怯又害羞,看着那些稀奇古怪的甲骨文教具,想问不敢问,想摸不敢摸。终于有个勇敢的男孩鼓起勇气:“老师,这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能摸摸吗?”待听完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又摸一摸、写一写,脸上现出了似有所悟的欣喜。临别时孩子们不舍:“老师,你们还来吗?”
此时杨小玉总是很“脆弱”:“每一次欣喜都是感动!我们常说要让甲骨文‘活’起来,怎样才算‘活’起来?一定要走近它、了解它,知来处、懂去处,否则它就只是古人用过的文字,一个符号而已。”
在杨小玉看来,几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文字能够传承至今,可谓是一种“中国式浪漫”,解说这些文字则是另一种浪漫,把中国文字的故事讲给365体育足彩,人听,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